前段时间在互联网上看到一个新词"烂尾娃",这个说法让我格外关注。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挖根疗愈的工作者,我深深理解这种现象背后的痛楚:普通家庭倾注大量金钱和心血培养孩子,结果孩子上了十几年学后出来照样没工作,不仅没有真才实学,反而高不成低不就,最后变成啃老族。
就近几年的情况来看,当社会发展进入平稳阶段后,教育投入的"成材率"确实在持续走低。数据显示,80年代末的时候,大学生的"成材率"能有50%,而如今就算是985、211毕业的学生,"成材率"也只有5%左右。我在一对一挖根疗愈中接触过许多家庭,发现家长们的教育投入方向正在从"成才"转向"成人",不再一味追求那种逆袭和跨越阶层。
过度教育投入的代价
过去很多父母都认为,让孩子读书是一件投资最少回报最高的"赛道"。在我的疗愈实践中,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,逼孩子读书并非是一件只要努力就有回报的"投资"。相反,随着抑郁症、焦虑症等心理问题的增多,这显然变成了一件高风险低回报的事情。
我就经常遇到这样的案例:父母省吃俭用买学区房,目的就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。但当看到孩子越来越叛逆后,这些付出巨大的父母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怨恨心理,最终导致亲子关系持续恶化。通过系统的挖根疗愈,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这些问题的根源。
从"鸡娃"到"空心病"的演变
当成绩被视作评价优劣的唯一准则时,孩子们的情感需求、个人兴趣以及人格发展都会被严重忽视。每一场考试对他们来说都仿佛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战役,成绩直接决定着能否进入理想的学校。我在《挖根疗愈—技法班》中经常强调,在这个信息过度丰富的时代,孩子们不仅要应对知识的大量积累,还要承受来自各方的期望,这种压力正在摧毁他们的心理健康。
前几年很火的"空心病"就是一个典型案例。那些来做一对一挖根疗愈的孩子,表面上看非常优秀,但每天都在困惑自己存在的意义,即便服用抗抑郁药物也无法缓解那种深深的空虚感。可惜很多家长在孩子发出求助信号时,常常不以为然,认为是"大惊小怪",甚至会用"我们那时候更苦"这样的话来回应。
现在回过头来看,这种过分功利化的教育方式,让太多孩子在竞争中迷失了自我。我们都知道经济发展需要创新驱动,但过去的教育模式究竟带来了多少创新呢?当社会资源有限时,这种单一的教育观念显然无法满足多元化发展的需求。结果就是,大量孩子被卷入这场无休止的竞赛中,最后不是变成"烂尾娃",就是走向"精神病院",真正成为了"失落的一代"。
但我相信,只要我们能够及时调整方向,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,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道路。对于正在经历教育焦虑的家庭来说,现在正是重新思考和调整的最好时机。